更上一层楼的成语故事
拼音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
基本解释原意是要想看得更远,就要登得更高。后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绩再提高一步。
出处唐 王之涣《登鹳鹤楼》诗: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;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”
更上一层楼的典故
开元年间,王之涣和当时另外两个诗人一王昌龄、高适,闲居长安。一天,三个人来到一家酒楼喝酒。刚刚坐定,就有十几个梨园伶官走了进来,奏起乐曲,准备演唱。他们三人边喝边打赌说:“我们都喜欢作诗,从未分出优劣。今天我们谁也别说话,看看她们唱谁的诗多。”
这时,一位姑娘开口唱了王昌龄的一首《芙蓉楼送辛渐》;王昌龄面带微笑,用筷头蘸上酒,赶紧在桌上划了一横。第二个姑娘唱了一首高适的《哭单父梁九少府》的前四句,高适也如法炮制,也在桌子上划了一横。两个人笑嘻嘻地盯着王之涣。这时歌喉又起,唱的是王昌龄的《长信秋词》。王昌龄喜形于色,这一次却是慢悠悠地把筷子在王之涣、高适面前晃了晃,然后重重地添了一横。此时,王之涣真有些坐不住了:怎么没有人唱我的诗呢?他抬眼瞧了瞧,指着伶官中最美的一位姑娘,小声对王昌龄、 高适说:“她一定会唱我的诗,如果不是,我甘愿称二位为先言不虚出,这位最美的姑娘果然唱了王之涣的《凉州词》,这下王之涣乐了。他不划横,一拍桌子喊道:“乡巴佬,怎么样?”三人抚掌大笑,把满堂酒客搞得莫名其妙。
王之涣曾在冀州任过衡水县主簿,不久就遭人诬陷被撤职了。有一天,他来到蒲州,听说府城西南有一座鹳楼很有名,便趁着落日的余辉前去游览。这是一座三层高楼。王之涣登至顶层,不由得诗兴勃起,吟出了一首五绝。
“白日依山尽, 黄河入海流。 欲穷千里目, 更上一层楼。”
诗的大意是:薄暮,白日衔山欲落,黄河之水滔滔东流归大海。楼中所见尚被青山所蔽、绿树所掩,只有登到楼的最高层,才能将这河山壮色尽收眼底。诗的最后两句,一直被人们作为一种追求崇高精神境界 的象征;成语“更上一层楼”也正是孕含着这个深意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更上一层楼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亲上作亲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90回:“又听见二奶奶说,宝玉的事,老太太总是要亲上作亲的,凭谁来说亲,横竖不中用。” |
草偃风从 | |
旦夕之间 | 汉·无名氏《焦仲卿妻》:“蒲苇一时纫,便作旦夕间。” |
说雨谈云 | 元·汤式《赏花时·送友人观光》套曲:“弄柳拈花手倦抬,说雨谈云口倦开,须发已斑白,风流顿改。” |
命中注定 | 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:“这是我命中注定,该做他家的女婿。” |
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僖公十四年》:“皮之不存,毛将安傅?” |
照葫芦画瓢 | 宋·魏泰《东轩笔录》第一卷:“太祖笑曰:‘颇闻翰林草制,皆检前人旧本,改换词语,此乃俗所谓‘依样画葫芦’耳,何宣力之有?’” |
仇人相见,分外眼红 | 谢扶民《壮族人民优秀的儿子韦拔群》:“仇人相见,分外眼红,于是双方的随员就对打起来了。” |
流离颠沛 | 宋 洪迈《容斋续笔 杜老不忘君》:“前辈谓杜少陵当流离颠沛之际,一饭未尝忘君。” |
苦口之药 |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奋传》:“夫良药苦口,惟疾者能甘之;忠言逆耳,惟达者能受之。” |